山青院办字〔2016〕26号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办发〔2015〕36号)、《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贯彻国办发〔2015〕36号文件全面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鲁政办发〔2016〕13号)等有关文件精神,进一步推动我校创新创业教育与人才培养的有机结合,切实提高创新创业教育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结合我校办学定位和我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特制定本意见。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在专业教育基础上,以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为先导,以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为核心,以课程体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模式改革为重点,按照“覆盖全体、融入专业、分类施教、强化实践、贯穿全程”的基本思路,落实“四个融合”,即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理论与实践融合、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融合、点与面的融合,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不断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
二、基本原则
(一)覆盖全体
创新创业教育不是针对少数学生的精英教育,而是面向全体学生开展的广泛而系统的素质教育,从而实现与通识教育、专业教育、个性化教育、就业教育的有机融合。创新创业教育要坚持面向全体学生开展,并对有创新创业意愿和潜质的学生进行有针对性地培育和引导。
(二)融入专业
专业教育是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精神和能力的主阵地,要进一步明确社会各行业人才需求和行业标准,明确各专业创新创业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和规格,在各专业的培养方向、课程体系设置、教学内容更新、教学方法改革等环节体现创新创业教育的理念和内容。
(三)分类施教
根据不同学科专业特点和学生个性发展需要,按照文科类、工科类、艺术类、外语类等专业类别、广谱和专业两个层次,对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和实践进行分类设计与实施,让不同学生在专业基础上获得不同形式和层次的创新创业训练,为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提供多种渠道。
(四)强化实践
进一步优化实践教学体系,加强实践教学对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将实践教学环节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合。搭建校院两级具有专业特色的创新创业实践实训平台,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和实践动手能力。
(五)贯穿全程
以创新创业教育理念为引领,优化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将创新创业理念与内容融入专业教学主渠道的课程教学、实践体系、教学管理、教学评价等各个环节,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
三、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与学分设置
构建由“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创新创业实践”构成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完善由“必修课程、选修课程、实践课程”等在内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夯实由“学术研究中心、学生创业项目、创业咨询服务工作室、学院创业中心、学校创业孵化基地”校院联动的创新创业平台建设。
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设置课程总学分不少于6学分(特殊招生专业如专升本等可根据各专业及学生实际自行设计)。
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创新创业教育学分构成
平台
|
学分获得途径
|
学分
|
责任单位
|
通识教育
|
公共必修课
|
大学生创业基础
|
2
|
招生就业处
|
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
|
2
|
公共选修课
|
创新创业类课程
|
|
教务处
|
专业教育
|
专业选修课
|
研究方法、学科专业前沿专题课程
|
|
各学院
|
专业选修课
|
创业实训、创业企业管理类课程
|
学院自主确定其他
|
开设体现行业特点、融入创新创业思维和方法的专业课程以及基于岗位创业知识培养的专业类创业课程
|
创新
创业
实践
|
文科类
|
可以选择设计专业前沿问题、热点问题分析报告、社会热点分析报告、市场调研报告、专业创新管理模型设计、基于专业的各级各类学科竞赛等
|
学院申报教务处审核
|
工科类
|
可以选择设计专业前沿和热点科技问题分析报告、专业创新设计、应用项目设计、工艺流程设计、基于专业的各级各类学科竞赛等
|
艺术类
|
可选择设计专业展示(画展、参演、作品)、基于专业的各级各类学科竞赛等
|
外语类
|
可选择设计外文资料编译、基于专业的各级各类学科竞赛、学术讲座等
|
(一)通识类创新创业课程
1.公共必修课程
通过创业带动就业,实现就业与创业相结合,开设必修课程《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2学分。增设创新创业必修课程《大学生创业基础》,旨在覆盖全体,对所有在校生进行创业启蒙教育,激发大学生创新创业兴趣和创新创业热情,2学分,开课学期在3-7学期。在公共必修课教学中融入创新创业教育元素。通过整合、重构和变革教学内容,直接传授创业知识;通过运用参与式等教学方法,重视学生创新创业体验,在创业体验中磨练学生的创业品质,锤炼学生创业能力;通过第二课堂,将思想政治实践、大学外语、计算机技术基础等教学与创新创业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综合素质。
2.公共选修课程
面向全校学生增设创新创业类公共选修课程:在原来大学精神类、自然科学类、工程技术类、人文科学类、社会科学类等五类课程的基础上,增设创新创业类课程。各学院根据专业特点可要求学生在校期间修读不少于2学分的创新创业类公共选修课程,修读跨学科类课程和大学精神类课程各不少于2学分。
(二)专业类创新创业课程
以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为核心,挖掘和充实各类专业课程的创新创业教育资源,积极改革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在传授专业知识过程中加强创新创业教育,促进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合,推进创新创业教育与传统课堂教学的有机结合。面向各学科专业学生,根据不同学科特点开设研究方法、学科专业前沿专题等课程,开设体现行业特点、融入创新创业思维和方法的专业课程以及基于岗位创业知识培养的专业类创业课程;面向有创业意愿的学生开设创业指导及实训类课程;面向已经开始创业实践的学生开设创业企业管理类课程并积极开展企业经营管理类职场指导与帮助。该类课程可以体现在专业方向课或专业选修课之中,课程形式可灵活多样,学分纳入专业教育总学分。
(三)创新创业实践
1.分类实施创新创业教育
进一步完善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学分设计,坚持学校顶层设计与学院自主设计相结合、普适性途径与特殊性途径相结合、课程教学与实践环节相结合,各教学单位均在人才培养方案中设计出具有专业特色的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学分的实现途径。可根据不同学科不同专业的实际需要,按照分类实施的原则,在文科类、工科类、艺术类、外语类等专业类别中进行分类设计,主要包括学科竞赛(专业社团)、创新创业训练、课外实验(开放性实验)、学术报告(沙龙)、创业实践(经营)活动等。鼓励学生通过基于专业高水平学科竞赛、科研立项、发表论文等途径获得学分,其获得创新创业实践学分可以按规定置换公共选修课程或者专业选修课程学分。
(1)文科类
可以选择设计专业前沿问题、热点问题分析报告、社会热点分析报告、市场调研报告、专业创新管理模型设计、基于专业的各级各类学科竞赛、学术讲座、专业论文发表、职业资格证书、专业读书、开放性实验、各级各类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专业创新创业实训等专业创新创业实践、企业家论坛、创业沙龙、志愿者服务及公益劳动等。
(2)工科类
可以选择设计专业前沿和热点科技问题分析报告、专业创新设计、应用项目设计、工艺流程设计、基于专业的各级各类学科竞赛、学术讲座、专业论文发表、职业资格证书、开放性实验、各级各类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专业创新创业实训等专业创新创业实践、企业家论坛、创业沙龙、志愿者服务及公益劳动等。
(3)艺术类
可选择设计专业展示(画展、参演、作品)、基于专业的各级各类学科竞赛、学术讲座、专业论文发表、职业资格证书、各级各类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专业创新创业实训等专业创新创业实践、企业家论坛、创业沙龙、志愿者服务及公益劳动等。
(4)外语类
可选择设计外文资料编译、基于专业的各级各类学科竞赛、学术讲座、专业论文发表、职业资格证书、各级各类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专业创新创业实训等专业创新创业实践、企业家论坛、创业沙龙、志愿者服务及公益劳动等。
2.分层实施创新创业培训
根据教育规律,分层次实施创新创业培训:一、二年级学生实施全覆盖培训教育,可以组建各类兴趣小组、各类专业社团,使学生初步具备创新创业意识和基本实践能力;三、四年级学生实施精英式培训教育,可让学生参与商业实践项目,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职业规划设计等活动,培养学生综合能力;根据个人意愿和潜质培育各类创业团队。
创新创业实践学分认定具体参照《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创新学分认定管理办法》(山青院办字〔2014〕8号)。
四、保障措施
(一)组织保障
建立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联席会议制度,招生就业处负责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中公共必修课程的建设和教学组织工作,教务处负责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中公共选修课的建设和教学组织工作。各学院负责本学院创新创业类课程建设、创新创业项目培育和创业平台建设。各学院组建创新创业导师团队,探索学业导师、科研导师和就业创业导师“三位一体”的导师团队建设机制。
采用引进和培养相结合方式,加强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打造“专兼职”相结合的创新创业教学团队,着力提升教师自身的创新创业能力。各学院可结合专业特点,制定鼓励到企业挂职锻炼管理办法,调动教师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积极性,打造一支专业特色鲜明、创新创业能力突出、行业专家和企业家参与的创新创业教学团队。
(二)研究保障
立足于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进一步加大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改革与研究。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七项建设:一是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改革专题研究;二是开展创新创业类课程专项建设;三是开展创新创业类教材专项建设;四是开展创新创业类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五是开展创新创业教学模式改革试点;六是开展创新创业讲堂与企业家论坛;七是开展专业教学渗透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案例比赛等。
(三)经费保障
学校设立创新创业教育专项基金,鼓励开展各类创新创业训练和实践活动。各部门、各单位要积极与社会相关基金、校友、专业相关行业的企业积极联系,争取得到社会的支持;鼓励学院利用社会资源设立学院创新创业基金,推动学院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全面发展。
(四)平台保障
搭建“研究、教学、实践、孵化”四位一体的创新创业教育链,即校、院两级构成“学术研究中心、学生创业项目、创业咨询服务工作室、学院创业中心、学校创业孵化基地”五项联动和“基础实践、专业实践、综合实践和创新创业实践”构成的四大实践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