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院(部):
为进一步贯彻全国教育大会和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落实《教育部关于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教高〔2019〕8号)文件精神,夯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化课程改革与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结合我校实际,决定开展2021年度校级一流本科课程立项建设工作。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课程申报条件
1.所申报课程原则上为我校2016版、2019版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列出的课程,必修课优先立项。已立项为国家级、省级、校级一流的本科课程,不再参与此次申报。
2.课程负责人是我校在职教师,具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和师德素养,原则上应具有副教授及以上职称或具有博士学位的讲师,独立完整承担1门及以上本科生课程教学任务,具有一定的教学实践积累或教学研究与改革经验。为保证国家级、省级一流本科课程建设效果,已立项的国家级、省级一流本科课程负责人不再作为课程负责人参与此次申报。
3.每位教师作为课程负责人限报1门课程,作为团队成员最多参与2门课程申报(含主持)。
4.每个本科专业限推荐2门课程(线下一流课程最多1门)。除马克思主义学院外,承担公共课教学的学院可增加1门公共课;马克思主义学院可增加2门公共课。
5.学院应充分发挥办学主体作用,从一流专业建设角度出发,优先遴选核心课程开展一流课程建设,打造专业“金课群”。
二、课程申报类型与计划
1.线下一流课程。主要指以面授为主的课程,以提升学生综合能力为重点,重塑课程内容,创新教学方法,打破课堂沉默状态,焕发课堂生机活力,较好发挥课堂教学主阵地、主渠道、主战场作用。申报该类型的课程须为必修课,专业核心课程优先立项,拟立项10门左右。
2.线上一流课程。截至本学期末,在全国性公开课程平台面向各高校和社会学习者完成两个教学周期及以上教学活动的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慕课)。拟立项5门左右。
3.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主要指基于慕课、专属在线课程(SPOC)或其他在线课程,运用适当的数字化教学工具,结合本校实际对校内课程进行改造,安排20%—50%的教学时间实施学生线上自主学习,与线下面授有机结合开展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打造在线课程与本校课堂教学相融合的混合式“金课”。我校利用校内外优质在线课程资源(利用中国大学MOOC、智慧树网、超星尔雅等平台优质课程,建议优先选择已获批的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符合相关申报条件的本科课程均可申报。拟立项25门左右。
4.社会实践一流课程。以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为目标,通过“青年红色筑梦之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创新创业和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等活动,推动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育与社会服务紧密结合,培养学生认识社会、研究社会、理解社会、服务社会的意识和能力,建设社会实践一流课程。课程应为纳入人才培养方案的非实习、实训课程,配备理论指导教师,具有稳定的实践基地,学生70%以上学时深入基层,保证课程规范化和可持续发展。拟立项5门左右。
5.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一流课程。2020年以来投入建设的,截至本学期末已经正常运行两轮的,直接给予认定,作为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一流课程的培育项目进行建设。
三、课程申报要求
(一)基本要求
1.提升高阶性。课程目标坚持知识、能力、素质有机融合,培养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综合能力和高级思维。课程内容强调广度和深度,突破习惯性认知模式,培养学生深度分析、大胆质疑、勇于创新的精神和能力。
2.突出创新性。教学内容体现前沿性与时代性,及时将学术研究、科技发展前沿成果引入课程。教学方法体现先进性与互动性,大力推进现代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积极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与个性化学习。
3.增加挑战度。课程设计增加研究性、创新性、综合性内容,加大学生学习投入,科学“增负”,让学生体验“跳一跳才能够得着”的学习挑战。严格考核考试评价,增强学生经过刻苦学习收获能力和素质提高的成就感。
(二)具体要求
推荐课程截至本学期末须至少经过两个学期或两个教学周期的建设和完善,取得实质性改革成效,在同类课程中具有鲜明特色、良好的教学效果,并承诺立项后将持续改进。符合相关类型课程基本形态和特殊要求的同时,在以下多个方面具备实质性创新,有较大的借鉴和推广价值。
1.教学理念先进。坚持立德树人,体现以学生发展为中心,致力于开启学生内在潜力和学习动力,注重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2.课程教学团队教学成果显著。课程团队教学改革意识强烈、理念先进,人员结构及任务分工合理。主讲教师具备良好的师德师风,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较高学术造诣,积极投身教学改革,教学能力强,能够运用新技术提高教学效率、提升教学质量。
3.课程目标有效支撑培养目标达成。课程目标符合学校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注重知识、能力、素质培养。
4.课程教学设计科学合理。围绕目标达成、教学内容、组织实施和多元评价需求进行整体规划,教学策略、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教学评价等设计合理。
5.课程内容与时俱进。课程内容结构符合学生成长规律,依据学科前沿动态与社会发展需求动态更新知识体系,契合课程目标,教材选用符合教育部和学校教材选用规定,教学资源丰富多样,体现思想性、科学性与时代性。
6.教学组织与实施突出学生中心地位。根据学生认知规律和接受特点,创新教与学模式,因材施教,促进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资源共享、知识生成,教学反馈及时,教学效果显著。
7.课程管理与评价科学且可测量。教师备课要求明确,学生学习管理严格。针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组织等采用多元化考核评价,过程可回溯,诊断改进积极有效。教学过程材料完整,可借鉴可监督。
四、项目管理
1.学校将组织专家对推荐申报课程进行评审,择优遴选拟立项课程,对立项课程给予适当经费支持。
2.项目建设周期两年。学校对项目研究实行动态管理模式,将由学校统一组织项目中期检查和结题验收。
3.项目建设成果主要形式:
(1)形成课程建设实施总结报告(3000字以上,包含不少于3个典型教学案例),发表教学研究论文1篇;
(2)课程团队组织开展至少3次一流本科课程建设集体研讨或培训学习活动,其中依托教师发展中心开展至少1次全校范围的集体研讨或培训,并形成活动总结;接受至少2次教学督导随堂听课;
(3)形成并提交新版课程教学大纲、全部教案,学生学习情况调查报告、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等其他成果;
(4)获评省级一流本科课程的可直接结项。
五、其他要求
各院(部)要高度重视,积极做好组织申报工作,择优推荐。申报课程负责人须填写《2021年度山东青年政治学院一流本科课程申报书》(附件1)、《2021年度山东青年政治学院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申报书》(附件2)。各院(部)需填写《2021年度山东青年政治学院一流本科课程申报推荐汇总表》(附件3)、《2021年度山东青年政治学院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推荐汇总表》(附件4)。申报书中要求提供的附件材料模板可参考《2021年度山东青年政治学院一流本科课程申报课程教学日历》(附件5)、《学生评教结果统计表》(附件6)、《课堂教学质量评价表》(附件7)。各院(部)于10月8日前,将推荐汇总表、各门课程的《申报书》及附件材料电子版发送至邮箱190118@sdyu.edu.cn。签字盖章后的《汇总表》送至高等教育研究室(办公楼230房间),联系人:石密艳,联系电话:58997149。
附件:
1.2021年度山东青年政治学院一流本科课程申报书
2.2021年度山东青年政治学院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申报书
3.2021年度山东青年政治学院一流本科课程申报推荐汇总表
4.2021年度山东青年政治学院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推荐汇总表
5.2021年度山东青年政治学院一流本科课程申报课程教学日历
6.学生评教结果统计表
7.课堂教学质量评价表
教务处
2021年9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