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次党代会以来,学校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应用型办学定位,持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推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着力提高人才培养能力,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一、专业结构不断优化,专业建设成果突出
主动适应山东省经济社会和产业转型升级的需要,逐步调整优化专业结构,形成以人文社科为主,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工学、管理学、艺术学等学科专业结构协调发展的格局。积极适应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新形势,紧密围绕山东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主动对接山东省“十强”优势产业集群和济南市“十大千亿级产业”,努力调整优化专业布局结构,增设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健康服务与管理、休闲体育、舞蹈教育、体育旅游等服务产业急需和补齐民生短板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服务的应用型专业,聚焦康养文旅,促进学校办学特色的形成。新增普通本科专业16个,普通本科专业达到41个。积极融入省部共建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高地,大力发展职业本科教育,获批职业本科专业12个。践行“新文科”“新工科”理念,深化学科专业交叉融合,打造专业特色优势,3个省高水平应用型专业群建设成效显著,获评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8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4个,26门课程获评省级一流本科课程,其中9门获评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6门课程获评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47门课程上线山东省高等学校在线开放课程平台,39门课程上线国家高等教育智慧教育平台。获评山东省高等学校课程联盟优秀教学案例8项、优质共享课程9门。
二、人才培养模式不断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更加完善
立足行业、交叉融合,拓展“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路径,推动“学科渗透、专业融合、能力互补、实践联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出台《2023版普通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导性意见》,全面制(修)订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把教育部、山东省关于教育教学的新文件精神,学校推进应用型专业建设的实践物化到培养方案中,建立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五育”并举的教育体系,进一步优化以能力培养为主线,课程体系、第二课堂活动体系和自我教育体系“三位一体”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突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特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获山东省第九届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
三、产教融合不断深化,协同育人成效明显
坚持“育人为本、产业为要、产教融合、创新发展”理念,突出应用型办学导向,不断深化产教融合,以提高质量效益为核心,强化学校、政府、行业协会、企业机构等多元协同,一院一态,一院一策,完善多主体共建共管共享共担的合作机制,深入探索建设学校主导,学校、产业领军企业或行业协会为共同办学主体的现代产业学院,促进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发展需求侧结构要素全方位深度融合,真正提高我校人才培养的行业适切性。学校陆续出台《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关于加快推进产业学院建设的实施意见》《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关于深入推进现代产业学院建设的实施计划》等制度文件,有效推动产业学院建设。立项建设银丰资产管理学院、文化传媒产业学院、希尔顿酒店管理学院、康养产业学院4个校级现代产业学院,文化传媒产业学院、希尔顿酒店管理学院2个产业学院先后获批为省级现代产业学院。成立山东省自由贸易区研究会,获批首批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公共实训基地、首批省大数据人才培训示范基地和济南市新一代信息技术创新中心。
四、教育教学改革持续深化,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升
以“统筹谋划,综合改革;专业带动,全面转型;整体推进,特色发展”的应用型建设思路为统领,以学生成长为导向,以培养具有青年政治特质的高水平康养文旅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以课程体系与课程为重点,持续推进教育教学改革。获批省级教学改革研究项目21项,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165项。将课堂教学改革作为人才培养质量的突破口,出台《山东青年政治学院课堂教学改革实施方案》,从顶层设计、制度体系、管理模式、教学实施全方位着力,明确改革目标、改革思路、改革内容,一体化推进教学理念、教学模式、教学手段、教学评价改革,实施面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课堂教学与考核评价,突出课程内容的重塑,积极引入行业、职业技术标准,将产业共性技术转化为教学内容,将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新标准及时纳入教学内容,实现课程内容与行业标准、生产流程、项目开发等产业需求对接。深入推进全过程学业评价、“非标准答案”考核方式,引导学生从被动学习、“考试型”学习到主动学习、“创新型”学习的转变。《以课程改革赋能转型发展——山东青年政治学院打造特色课程体系助力应用型高校建设扫描》经验做法被《山东教育》刊登。近两年面向社会公布的毕业生年度质量报告显示,超过97%的用人单位对学校办学定位、专业教学、实践训练和应用型人才培养办学目标给予高度认可,毕业生的专业素养、职场适应力、解决问题能力等得到用人单位一致好评。